"第四届国际鸡形目鸟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分会秘书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正旺/100875 Tel:010-58809666;Fax:010-58808998 Email:china_cos@126.com

第四届国际鸡形目鸟类学术研讨会(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alliformes)于2007年10月15-20日在我国四川省成都市和卧龙自然保护区召开。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刚果等世界上20多个国家的18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就世界范围内的珍稀鹑类、雉类、松鸡等鸡形目鸟类的保护、饲养繁殖和可持续管理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主题是珍稀濒危雉类生态学与栖息地保护。这是继2004年4月在印度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鸡形目鸟类学术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本届会议共分两部分:10月15-17日在成都的望江宾馆进行学术报告,18-20日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考察和进一步研讨。

大会开幕式由世界雉类协会主任PhilipMcGowan博士主持,世界雉类协会理事长Keith Howman先生首先代表世界雉类协会欢迎参加会议的代表,中国鸟类学会名誉理事长、世界雉类协会中国分会主席郑光美院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杨百瑾女士以及四川省林业厅副厅长戴柏阳先生、世界自然基金会代表范志勇先生分别代表会议的承办方和协办单位在大会上致词,欢迎各位代表到中国参加学术交流,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大会日程见附件(日程PDF)

在本次研讨会上,我国共有70多位代表参加,其中包括20多位研究生。我国代表的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都充分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次大会,我国不仅在宏观生物学方面有非常出色的工作,而且在遗传结构、系统演化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此外,经世界雉类协会理事会投票,北京师范大学的郑光美院士被选为该组织的理事长。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在世界雉类研究和保护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

10月18-20日,参加会议的代表来到卧龙自然保护区考察和参观。代表们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博物馆、大熊猫繁育中心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著名的"五一棚"附近,代表们收获颇丰,不仅在野外见到了红腹锦鸡、血雉和红腹角雉,另外还有人听到了绿尾虹雉的叫声。在卧龙期间,部分代表参加了景观生态学的研讨班,学习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其它空间分析软件的应用方法。 此外,在本次研讨会的前后还有两个学术活动。10月8日-13日,在成都动物园成功地举办了珍稀雉类饲养繁殖技术国际培训班。

10月21-25日,在四川白水河自然保护区举办了青年科学家野外生态学研究技术培训班。在有关单位的支持下,这两项活动都取得了成功。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鸡形目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目前已经记录到的鸡形目鸟类63种,其中松鸡8种,雉类55种,其中属于我国特产的有20种。蓝鹇、褐马鸡、红腹锦鸡、黄腹角雉、绿尾虹雉、海南山鹧鸪、白冠长尾雉等我国特有鸟类驰名中外。我国鸡形目鸟类的研究和保护在世界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次研讨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对进一步推动我国野生雉类的研究和保护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届会议由世界雉类协会(World Pheasant Association)与IUCN的雉类专家组、鹑类专家组联合主办,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四川大学共同承办,国家林业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四川省林业厅、四川动物学会、四川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国际以及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都动物园等单位协办。做为会议的承办方,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对上述协办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